馬西園書畫作品賞
作者 馬正雄
在金城蘭州,人們總是會說起這樣的一串話:一座城,一條河,一本書,一碗面,一支筆。一支筆,就是以渴筆焦墨著稱于書壇和畫壇的馬西園先生。

在當代畫壇中,早有“南有黃秋園,北有馬西園”的說法。馬西園先生是我國西部書畫藝術中的翹楚。
馬西園,回族,甘肅蘭州市人,1929年生出于書香門第,祖上為清末文吏,十四歲起,他就開始學起了書畫。青少年時期,馬西園先生以近代藝術大師黃賓虹為師,同時,遍臨宋元明清之人的畫作,苦思冥想,不斷揣摩,博采眾長,唯己所用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初,馬西園先生拜隴上大儒、書畫名家范振緒先生為師,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,馬西園先生又曾先后與陳半丁、李苦禪、常書鴻、胡佩衡等相交并切磋藝術,逐漸形成了構圖繁盛、用筆枯黑、意境玄幽的特點,確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。
當代有學者認為“馬西園先生山水畫以渴筆焦墨見長,能得黃賓虹神髓且自有創造”。馬西園先生擅長山水畫,秉承宋元明清之傳統,又有創新,注入了時代新的元素,于萬千人物中成就其風格,可謂畫苑冠冕。馬西園先生的花鳥,“淡、簡、拙、健”,寓大俗于大雅,“若青藤酒醒、八大轉世亦足慰斯懷”。
馬西園先生書法初學“二王”,后追“漢魏隸篆”,擅長行書,兼篆隸之風,博采眾長,自成一體。
青少年時,馬西園先生就對諸家字帖遍臨悉學,中年以后,尤對何紹基、康有為書法鉆研精深,取法清人的意韻,不重字形的工整,追求心靈的灑脫;晚年更是我手寫我心,筆到意到,融畫意于書作,古拙蒼勁,靈動玄妙,值得玩味。
當代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跋其書云“西園先生書法勁古,近代實不多見,可永寶之”。當代畫壇宗師李可染先生欣然道:“西園書法功力深,蒼勁,有氣勢,變化莫測,為吾所不及。”二位大師如此之高的評價,在中國書畫界難以尋覓。
馬西園先生不只是一位書畫創作者,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回族長者。多年來,他追隨黃賓虹、范振緒先生等,不止是學習書法,繪畫,更多的是學習做人,修身養性,明理知道,在蘭州,乃至在西北地區,他虔誠地學習,為人謙恭,待人和善,遇有困難之人,總能伸以援手,樂善好施,熱心公益慈善,深受社會各界人士愛戴,有“和平老人”之美稱。
大半個世紀以來,馬西園先生從來都不是一個離群索居之人,他走出斗室,古道熱腸,關心社會,關心父老鄉親,為人急公好義。他的家里、畫室里,經常人來人往,有時高朋滿座,品茗吟詩,暢敘幽情,不勝歡樂。

馬西園先生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書畫大家。他的作品蒼勁凝重,高古玄幽,表現手法自成一派,形成了與眾不同、獨具一格的風格。
馬西園先生的渴筆焦墨法是他經七十多年的藝術實踐,不斷探索研究創造的一種用筆技法。馬西園先生渴筆焦墨法在畫作中的作用突出,技法多變,受到了書畫學者、藝術評論家,畫家的一致推崇。他的書法作品,尤其是晚年的作品,與其繪畫一樣,也喜用渴筆焦墨,字形樸拙,講求氣韻,獨具特色,頗有康有為先生之風格。晚年馬西園先生創作了大量的減筆畫,尤其是減筆山水,這是一種人生哲學探索,也是美的哲學的探索,他用極簡的筆墨,極簡單的線條,去表達一個人對自然、對社會、對人生的感知,其間蘊含的哲學意味是深厚的。

寒江水落廖花開,點點平沙寫卻迴,寄謝山陰諸道士,皆將此字換鵝來
1986年,馬西園先生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,開創了西北少數民族書畫入京舉辦展覽的先例。
1993年,西園先生赴杭州舉辦“馬西園書畫藝術展”及學術研討會,受到了書畫界專家學者及黃賓虹研究會同人的贊賞,被譽為當代“黃賓虹藝術”開拓者,遂有“南有黃秋園,北有馬西園”之譽。

文境高山流水 心胸鐵壁銅城
1995年至2002年,他先后三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舉辦書畫展覽,為“中馬”民間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貢獻。
1983年10月原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邀請馬西園先生到北京“中南海”作畫,并合作“古柏山水圖”,方毅題款:“方毅畫樹,西園補山石合作也,八三年十月于北京中南海”(此畫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)。作品多次作為禮品贈送國外元首,并被日本、瑞典、澳大利亞、香港、新加坡、臺灣、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藝術機構和愛好者收藏。

2006年甘肅省電視臺錄制的《千山萬水任揮灑》專題在全省各電視臺連續播出數十次后,在中央電視臺展播。個人事跡和作品被《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》、《當代美術家名人錄》、《中國書畫名人名作博覽》、《中國回族書畫大詞典》等收錄。
2011年1月24日成立甘肅馬西園藝術研究院。
2012年11月10日在西安美術館舉辦了“當代隱逸派書畫大家馬西園書畫作品展”。

盛夏歸舟圖(馬西園繪)
2014年4月29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、省文化廳、省文聯主辦,省書法家協會、省美術家協會承辦“馬西園先生從藝七十年書畫展”在甘肅省博物館成功舉辦。
2014年12月他被甘肅省人民政府聘為文史館榮譽研究員。
馬西園先生無愧為西北這片土地上高高聳立的一位藝術家,無愧為金城蘭州這座城市的一支筆,他是中華的榮耀,是民族的榮耀。先生更有遺作留于人世,傳于后代。
相關新聞
- 2017-01-20隴周刊(2017年 第3期)
- 2017-01-26隴周刊(2017年 第4期)
- 2017-02-10 隴周刊(2017年 第5期)
- 2017-02-17 隴周刊(2017年 第6期)
精彩推薦
關注我們




